更新日期:2025-01-11 12:32:03
旧银川家家都很穷,人们很少到澡堂里去花钱洗澡,洗澡也没有洗发水、沐浴液、香皂等洗浴用品。
为了洗澡,夏天小伙、壮男常去唐徕渠、红花渠、良田渠,大新渠等城边的支渠、毛渠里洗澡搓泥,男的就在渠边抓把湿沙子往身上一搓,身上的垢痂成串的往下掉,再到渠水一冲,身上就全部干净了。
而后,在渠上一躺,晒晒太阳、看着天空,嘴里再吃着从唐徕渠上的沙枣树上掉下来的熟透的沙枣子,那种天然浴场,好不惬意;靓女、少妇多在银川城周围碧波荡漾的七十二连湖、宝湖、北塔湖、湖滨湖等湖塘边的芦苇丛里挂块挡羞布帘,三五成群地结伴泼水嬉戏,她们抓一把湖底的淤泥往身上一抹,摘几片宽厚的芦苇叶子当作搓澡巾,相互擦背,嬉水洗澡,那淤泥、芦苇叶的去污能力也不逊色于现在的香皂、沐浴液。
过去旧银川人口少,社会民风比较淳朴,人们在沟,渠、湖洗澡时甚少发生偷窥的不良行为,恶性事件更是鲜有听说。
老银川旧照
直到1925年,由北京人蔡青山在原新华街灯光球场处开办了第一家浴池---清华池,旧银川才结束了没有浴池的历史。
蔡青山成为旧银川第一浴池的老板后,投资购置小锅炉、简单修建了可容纳20多人的水池,但由于浴池设施简陋、再加上旧银川富人少、穷人多,没有花钱去浴池洗澡的习惯,来澡堂洗澡的人不多。
浴池经营两年后,由于多方面原因,澡堂常常入不敷出,经营出现亏损,1927年冬,蔡老板看到浴池无钱可赚,将“清华池”低价转卖给一个叫马子才的商人。
马子才经营浴池一段时间后,经济效益仍不见好转,遂将浴池又租给常登第老板,常登第把“清华池”改名为“第一池”。
“第一池”在常登第的精心管理下,不断改善澡堂环境,添加服务项目,有搓澡、理发、修脚等服务;雇佣工人20多名,负责招待客人,管理水火等事项。
为了加强浴池的成本管理,常老板还设专职会计1人,使来往账目清楚、收支透明,浴池经济效益逐渐起死回生。然而,马子才看到常老板经营的浴池进账不少,便收回浴池经营权,转租给他人经营,改名为“中华池”。
老银川旧照
常登第由于经营浴池有方,积累了一定的资金,1933年又另起炉灶,在原银川市乳制品厂位置新建上一处浴池,仍叫“第一池”。
“第一池”只有大池,没有盆塘,雇佣工人40多人,每天进账约100多银元。
旧银川各浴池设备都很简陋,多是大房间,可容10至20人。
各房内陈设只有木板床,上铺一条粗线毛毯,毛毯上覆盖有床单。床头放置两条长浴巾,床下放一双木屐。大小房间都有茶几,上放茶壶和茶盅,浴池内有小商贩流动销售纸烟、瓜子、花生、糖果等。
搓澡、修脚、理发的工人与老板按“四六”比例才分成,即工人收四成,老板收六成。
1944年,常登第又将经营10多年的浴池以1.8万元(法币)的价格转卖给杨占山等4人。
同年,在今步行街口同福大厦处,马子佩创办了另一家“玉清池”(原银川浴池)。投入资金约1000银元,雇佣店员30余人,其中搓澡、修脚、理发工人6至7人。
1939年2月,正值春节,日本军队的12架飞机从城东俯冲而过,炮弹、机枪在新华东西街狂轰滥炸。
“玉清池”也遭日本飞机轰炸,剩下残垣断壁,一片狼藉,大池、座位和锅炉全部被炸毁,只有女浴池未受损失。
员工们看到苦心经营的“玉清池”在日本飞机的轰炸下毁于一旦,都匍匐在浴池废墟上失声痛哭。
随后,“玉清池”经过重新修缮,又重新开张营业。1949年银川解放时,银川市只有两家浴池,即“第一池”和“玉清池”。1950年,“第一池”改名为“永义池”。
同年,“永义池”由宁夏公私合营企业公司接管。1953年,“永义池”与“玉清池”合并,称“永义池”,并由原址搬迁至今步行街同福大厦位置。由于银川城市人口不断增加,洗澡成了银川人的一大难题,为了解决银川人洗澡难的问题,中共银川地委、专署发出倡议,号召银川市各机关干部踊跃集资,在很短时间内就募集齐了修缮资金。
银川地委用这批修缮资金将“永义浴池”进行扩建和翻修,使其成为银川市唯一的一家大型浴池。
该浴池设有6个大水池、15个盆塘,每次可容纳70多人。设有111个床位,设备崭新,休息房间宽敞明亮,卫生条件大为改观,池内设有搓背、修脚等项业务,浴池外附设饮水休息房和理发室。
80年代的银川西园浴池更衣室
重建后的浴池无论从营业面积、服务设施还是环境卫生等方面都比过去上了一个档次,基本满足了银川人的洗澡需求。随后,“永义池”改名为“人民浴池”。
1958年10月,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,包兰铁路在银川接轨通车,促进了宁夏及银川地区的政治、经济发展。
京、津、沪、杭大批有志之士来银支援宁夏建设,新城地区城镇人口成倍增加。
原新城无一处浴池,新城地区的干部、工人、教师为洗澡往返10多公里到老城区。
为解决新城地区广大群众洗澡难的问题,银川市商业局积极筹措资金,于1965年建成了新城浴池,缓解了银川浴池洗澡排队的紧张状况。
“人民浴池”改名为“东风浴池”,搓背、修脚等被认为是封、资、修的服务项目被取消,银川洗澡服务业遭到破坏,逢年过节洗澡排队长达3个多小时,浴池销售出去的澡票,年底只能收回70%左右,全市洗澡难的问题又突显出来。
“文革”后,“东风浴池”又改名为“银川浴池”。上世纪1978年以后,银川市浴池业得到了振兴和发展,银川市陆续新建大型饭店5个,各大饭店都附设浴池和浴盆,洗澡难的问题基本得到解决。
上个世纪的90年代,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,电热水器,太阳能热水器,燃气热水器在家庭中普及,洗澡已成为生活中的常态;银川浴池业也随着社会的进步,服务功能和作用越来越小,随着城市的改扩建,国营“浴池”逐渐退出市场,人们再也看不到旧银川老“澡堂子”的风貌了。